经过短暂的休整,草业学院内蒙蒙草绿色生态实践团于7月15日重返实践一线,同学们面对新的任务和不利气候等挑战,在草地微生物、植株采后处理及作物形态指标测定等领域继续科研探索之旅。
一、实践活动介绍
聚焦科研,深入草原:
胡永豪、赵芮嘉、刘明慧三位同学在指导教师张风革和李乐学姐的精心指导下,着眼于草地微生物领域,不仅学习了前沿的微生物研究与产品研发项目,还成功完成了大量植物干样处理与样品数据核对的复杂而艰巨任务。他们跟随张风革来到敕勒川草原,体验了土壤样品的采集、分装与数据处理,对科研之路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。
团队协作,共克时艰:
7月15日,实践团9名成员在田振东、王芬两位老师的引领下,面对突如其来的雨天挑战,以出色的应变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,迅速调整计划,转战草创中心,开展苜蓿草种子的分离工作。在两位老师的悉心指导下,团队成员们齐心协力,先将苜蓿草荚分离,再粉碎取种。这是一项辛苦且复杂的工作,但同学们有条不紊且高效完成了苜蓿草种子的分离工作,得到了老师们的肯定。
炎炎烈日,坚守初心:
7月16日-17日,团队分三组深入田间,顶着烈日进行植物测量。王佳艺、王奕煊、曹天禹组专注测量茎粗;姜彦泽、陈翔昊、李祥博组负责记录自然高度;易天行、付灿灿、陆林德组则测量旗叶的长与宽。无论是茎粗的精准测量,还是自然高度的细致记录,亦或是旗叶尺寸的严谨考量,每一位成员都展现出了较强的专业素养与不屈不挠的精神风貌。烈日晒红了他们的手臂与脖颈,却浇不灭他们心中的热情与对知识的渴望。
实践育人,未来可期:
内蒙蒙草绿色生态实践团,给同学们搭建了课堂与自然的桥梁,是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。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,同学们不仅加深了对草业生态系统的认识,更在科研能力、实践技能、团队协作及责任感等方面有了深刻的认识。这样的经历将转化为同学们学习生活中的宝贵财富,助力他们在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。
二、心得体会
陈翔昊:初到实践地点,面对的是一片繁忙的工作场景。我到了丈量燕麦的任务小组,任务是用卷尺丈量燕麦植株的自然高度。起初,我以为这只是简单的体力劳动,然而,随着工作的深入,我逐渐感受到每一滴汗水背后的不易。烈日下的暴晒,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科学前辈们在艰苦的环境下进行科研任务的不易。这份体验让我对“劳动最光荣”这句话有了更加真切的理解。通过这次社会实践劳动,我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作为志愿者的义务和意义。我们所做的每一份努力,都在为草种培育贡献一份力量、为草原生态修复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这种责任感驱使着我更加认真地对待每一项工作,同时也激发了我对草业科学的向往和好奇。我意识到,作为新时代的青年,我们应该积极投身社会实践,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,为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贡献南农青年的力量。
姜彦泽:在那片被阳光炙烤的广袤大地上,劳动者们以坚韧不拔的身影,绘就了一幅幅生动而感人的画面。每当夏日炎炎,烈日如火球般高悬天际,万物似乎都在这炽热的光芒下退却,唯有辛勤的劳动人民,依旧坚守在田间地头,用汗水浇灌着希望的田野。站在那滚烫的土地上,我仿佛能感受到脚下每一粒泥土都散发着灼热的气息,它们似乎在诉说着劳动的艰辛。汗水,如同断了线的珠子,不断地从额头滑落,浸湿了衣衫,也湿润了这片养育了无数生命的土地。然而,看到大家脸上的表情异常坚定,那是一种对土地的深情,对收获的期盼,更是对美好生活的坚定期许。此时此刻,我更加敬佩那些在烈日下辛勤耕作他们。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勤劳、什么是坚持、什么是责任。他们的精神,如同那烈日下的光芒,充满了力量与希望。
王奕煊:通过这次社会实践,我不仅学会了许多常用实验指标的测定方法,比如测定株高、茎粗、叶面积等,以及植株采收后的处理方法,磨练了吃苦耐劳的心性,理解了团队合作精神,还在实践中深刻体会了课本上学到的理论,尤其是对于试验误差的控制部分。在我们测定植株数据时,要忍受高温的炙烤和强烈紫外线的照射,又因为条件有限,有些同学甚至被晒伤至皮肤变紫,但我们依旧不为所动,认真测量和记录每一个数据,保证我们所获取数据的准确性。在严酷的环境下,我们充分体会到了实验中控制人为误差的困难性,也更加明白了保证数据准确性的重要意义。
三、未来展望
我们满怀憧憬期待草业发展的未来,那是一幅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画卷。草业作为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,不仅承载着生态平衡的重任,更是推动绿色经济、促进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。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,草业将在生态修复与环境保护中扮演更加核心的角色,草地的恢复与保护成为国际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。未来,草业将依托先进的科技手段,如精准农业技术、生物修复技术等,实现草地资源的科学管理和高效利用。通过合理轮牧、草畜平衡等措施,逐步恢复退化草地的生态功能,提升草地的碳汇能力,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力量。
文稿 姜彦泽 陈翔昊 王奕煊 赵芮嘉
拍照 内蒙蒙草绿色生态实践团全体成员
排版 赵芮嘉
校对 韩诗琪
校稿 李宇宣
审核 韩立新